廠房在長期使用中,設備增重、工藝改造、材料老化等因素可能導致承重性能下降。據統計,超 30% 的廠房安全事故與承重不足直接相關,輕則結構開裂,重則引發坍塌,嚴重威脅人員安全與生產連續性。
新增重型設備:如東莞某廠房擬安裝 1700kg 動力設備,原設計荷載 600kg/㎡,需通過檢測判斷是否需采取加固措施(如增設鐵墊片分散荷載)。
歷史遺留廠房:未完善設計資料或超過設計使用年限的廠房,需通過檢測明確實際承載能力。
災害后評估:地震、臺風等災害后,即使外觀無明顯損傷,也可能存在隱蔽結構損傷,需專業檢測排查。

資料溯源:調取原始設計圖紙、施工記錄、歷次改造方案,明確廠房結構體系(如框架結構、排架結構)及設計荷載參數。
現場踏勘:記錄廠房使用現狀,如設備布局、荷載分布、裂縫位置等,初步判斷潛在風險點。
結構性能檢?測
- 材料強度:采用鉆芯法(CECS03:2007)檢測混凝土強度,磁感儀(JGJ/T 152-2008)測定鋼筋配置及保護層厚度,確保材料性能符合設計要求。
- 幾何參數:復核軸線尺寸、層高、梁板截面尺寸,如杭州某物流廠房檢測發現填充墻裂縫,經復核軸線與設計一致,排除結構變形問題。
荷載效應?分析
- 靜態荷載:區分恒荷載(結構自重)與活荷載(設備、人員等),對長期堆放重物區域按恒荷載驗算,移動設備區域按活荷載動態評估。
- 動態荷載:針對振動設備,需考慮動荷載放大效應,結合《建筑結構荷載規范》計算振動頻率對結構的疲勞影響。
安全性?驗算
- 建立結構模型,輸入實測材料參數與荷載數據,采用有限元分析軟件驗算構件承載力、整體剛度及穩定性,如南昌某廠房檢測通過電算模型發現次梁拆除后內力增加,需局部加固。
安全性?等級判定
參照《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》(GB50292-2015),將承重結構系統分為 A(安全)、B(略需處理)、C(需加固)、D(危險)四級,明確結構損傷程度與風險等級。
針對性處理?建議
- 輕微裂縫:采用環氧樹脂灌漿修補,防止鋼筋銹蝕;
- 荷載超限:增設鋼結構支撐、加固梁板或調整設備布局;
- 基礎沉降:通過注漿加固地基,控制不均勻沉降發展。
東莞某廠房二樓擬安裝 4 腳支撐設備(自重 1700kg),單腳荷載達 425kg/㎡,遠超設計值 600kg/㎡(注:此處需修正,實際單腳接觸面積若為 0.1㎡,則單腳荷載為 1700/4/0.1=4250kg/㎡,遠超設計值,需通過增大支撐面積分散荷載)。檢測建議:設備支腳加裝 20mm 厚鐵墊片(擴大接觸面積至 0.5㎡),并出具加固設計方案,確保局部荷載符合規范要求。
東莞某 2016 年建成廠房出現墻體網狀裂縫,檢測發現混凝土強度達標(C30),但填充墻與梁柱連接處因溫度收縮產生裂縫。處理措施:拆除開裂抹灰層,增設鋼絲網片后重新粉刷,同時加強廠房通風散熱設計。

廠房承重檢測不僅是一次安全體檢,更是工業生產的 “風險防火墻”。作為結構工程師,建議企業在設備增容、廠房改造、定期年檢時,委托專業機構進行檢測,用數據守護安全,讓廠房始終處于 “健康運行” 狀態。畢竟,對安全的每一份投入,都是對企業未來最堅實的保障。